导读:
今天对于北京自然博物馆来说,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什么日子呢?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件展品。
不知道你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二层“人之由来”展厅角落里的它?
别小瞧这块不显眼的残缺的石头,它发现于白莲洞洞穴遗址,叫做穿孔砾石,又称“穿孔圆石”或“重石”。根据现代民族志资料,穿孔砾石用途多样,大小适中的装在削尖的木棒上,可用来增加重量以利于挖取植物块根或点播种子,使得尖木棒在采集和火耕农业中的效力加大。不能忽视穿孔砾石出现的重要意义,它的出现似是原始农耕活动的迹象。白莲洞洞穴遗址中出土4件穿孔砾石,其中最早的一件,距今约17000年,是迄今已发现的较早的标本。
重石的出现是工具史上一件重要事件,不仅标志时期制作工艺的新发展,也反映出新的生存手段的需求。蕴藏30000年的时间跨度、分为5个文化层、分属三期文化、烧火坑及重石的发现等等,奠定了白莲洞文化遗址在古人类考古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它跟今天有什么关系呢?
1956年,在后任北京自然博物馆第二任馆长的、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率领下,广西白莲洞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发现;1981年3月5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和柳州市博物馆签订了联合发掘白莲洞的协议书,发掘队队长由裴文中馆长亲自担任;白莲洞的发掘、研究历时约三十年,至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白莲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2021年3月5日,是协议签订四十周年的日子。《白莲洞人类遗址探胜》发表于1983年第1期,一直参与白莲洞发掘研究工作的文章作者周国兴,当时撰文表达了对1982年9月18日辞世的裴文中馆长的悼念之情。今天本公众号刊发这篇旧文,除了纪念白莲洞发掘协议的签订、缅怀裴文中馆长,也是对北京自然博物馆七十年历程点滴成就的一次回望,并向全身心投入博物馆发展事业的前辈们致敬!
白莲洞人类遗址探胜
周国兴 余善书
图3 竖立在柳州市内闹市区的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招贴画牌 图片来源:《白莲洞文化-中石器文化典型个案的研究》周国兴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广西柳州的白莲洞遗址,正在筹建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不久前,我们来到这处遗址。
01 遗址的发现
白莲洞遗址位于柳州市西南郊的白面山。这是一个半隐蔽的岩厦式洞窟,方向正南,洞口高5-6米,宽18米,高出现在地面27米。洞口中央有一巨大的莲花状石钟乳,“白莲”洞因此得名。
图4 本文作者站在巨大的形似莲花蓓蕾的白色钟乳石旁 图片来源:《白莲洞文化-中石器文化典型个案的研究》周国兴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早在1956年,著名科学家裴文中教授率科学院野外考察队在柳州地区进行古人类调查时,在洞内扰乱层中发现了打制石器和磨制骨针、骨椎等。这些标本后经贾兰坡教授等鉴定,认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物。1961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将这处遗址列为重点保护单位。
图6 龟背状石核砍砸器 图片来源:《白莲洞文化-中石器文化典型个案的研究》周国兴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白莲洞洞内的堆积物已被当地农民当作肥料而大部挖去了,只在局部地段还残留着一些。从1973年起,柳州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清理了扰乱层; 1981- -82年,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协助下,清理出完整的剖面。
02 遗址概况
横贯整个洞室的一个厚钙华板(盖板)将洞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含螺壳的(灰黄色)文化层,根据伴生动物的组合,可以判定其地质年代为全新世早期;钙华板以下为褐色土状堆积,上部含有螺壳,下部无螺壳,但有不少现在当地已灭绝的动物(如大熊猫、剑齿象、犀牛等)的牙齿化石,其年代为更新世晚期。
整个白莲洞可分为三个文化期:最上层是含夹砂陶片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最下层是含绝灭动物化石和具有旧石器风格的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这两层中间有一个具有过渡特点的文化,它以原始穿孔砾石、具有细石器风貌的燧石小石器并同时伴随着粗犷砾石石器为特点。
图9 上图:最上层发现的水生软体动物化石当为当时人类食物残渣 中图:中间层发现的穿孔砾石和角锥 下图:最下层的发现的灭绝动物犀牛牙齿化石 图片来源:《白莲洞文化-中石器文化典型个案的研究》周国兴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穿孔砾石又称“重石”,是利用较大的砾石两面相对穿孔而成的,根据现代民族学的资料得知,它可做为加重物,附加在挖土棒上,作为原始的农具。至于燧石小石器在我国南方洞穴还是少见的,值得深入研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旧石器时代的层面上,除了出土了人牙化石,还有两处人工用火的遗迹一一烧火坑。
象这样一个包含着旧石器时代晚期、过渡期、新石器时代早期三个文化遗物的洞穴遗址,还是比较少见的。它对探索我国南方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如何通过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重要材料。而且,它还可以作为洞穴科学博物馆的重点内容,向观众开放展出。
?03 穴道探幽
白莲洞本身不仅有包含文化遗址的外厅部分,其后还有一个迷宫似的狭长穴道,蜿蜒曲折,直通深处。
我们沿着贴壁的小道鱼贯而入,左侧是一个深坑,内中怪石岭岩密布,起伏有序。头顶上到处悬挂着钟乳石,有的地段还在淅淅沥沥地滴着水,下承着正在“生长着”的石笋。我们从临时搭起的木梯下到另一个层面,这里支洞纵横,仿佛置身于迷宫中,到处可见正在形成中的石幔、石钟乳,在边缘地方向下望去,黑黝黝地好似无底深渊,扔下石块,隔一会儿才可听到叮咚的溅水声。同行的柳州同志说,要不是枯水季节,还可以邀请大家乘船畅游地下河呢!
?图13 遗址附近的史前古动物复原雕像 图片来源:《白莲洞文化-中石器文化典型个案的研究》周国兴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柳州博物馆的易馆长告诉大家,未来的洞穴博物馆将在这些长穴道中,利用种种地质现象介绍有关的洞穴科学知识,还要在洞内用泥塑的形式重现远古大类的洞穴生活情景。这里不同于其他已开放的溶洞,并不利用钟乳石、石笋等虚构神话传说的情节,而是以洞穴科学展览为主要内容。他还带领我们站在洞前的平台上,指着山前的大块空地说:这里将复原许多古动物的形象,建立一个“史前的动物园”,还要开辟一个陈列室,陈列柳江流域有关的古人类和古生物的重要发现物,其中包括著名的柳城巨猿洞、笔架山动物群,柳江人,麒麟山人,甘前岩人,都乐岩人等遗址的重要文物。
图14 上世纪九十年代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的展厅 图片来源:《白莲洞文化-中石器文化典型个案的研究》周国兴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04 裴老的遗愿
1979年,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发现五十周年纪念会召开期间,易馆长向裴文中教授汇报了白莲洞清理的情况,裴老听后十分高兴。很赞同建一个以洞穴科学为专题的博物馆。1980年,裴老还亲自观察了最新清理出来的石器和化石,并对研究工作做了具体的指示。当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正式筹建时,裴老高兴地担任了筹办主任,并为博物馆题辞:“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1982年8月,裴老在病中仍然听取了柳州博物馆同志的汇报,并表示了“我还要去柳州”的意愿。但不料此后裴老旧病复发,竟于9月18日溘然长逝。
图15 裴文中馆长题词白莲洞图片来源:《白莲洞文化-中石器文化典型个案的研究》周国兴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裴老虽已辞世,但他支持要建的博物馆正在继续努力筹备之中。我们深信建成后,它定会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我国古人类学和洞穴科学的科研和科普工作,做出巨大的贡献。
公众号名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微信号:bjast-wx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